根據合同,若投資者認購20萬元,認購份額為0.02%,《唐探3》票房若達到40億元,回報率為160%,這樣3到6個月後,初略計算收益大約在30萬元。
兵家必爭的電影春節檔臨近,一場沒有硝煙的資本戰爭正在悄然進行。
距離牛年春節還有不到一個月,《唐人街探案3》、《刺殺小説家》、《你好,李煥英》等多部影片定檔2021年大年初一,被業界視為最大票倉的春節檔試圖“牛”轉乾坤。以近幾年六七十億元的票房市場為參照,備受期待的《唐人街探案3》與《你好,李煥英》或成為最大贏家,兩部影片各自的票房預測均在20億元以上。
疫情之下,不同媒體平台並沒有鋪天蓋地宣傳這些影片。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受疫情影響,在宣發費用減少的情況下,一些影片以“收益權投資認購模式”,悄無聲息地在消費者間傳播。用一家聯合出品方的話説,此舉主要是在國家政策允許下擴大資金金融渠道,同時做到影片“羣蜂”效應、未上映先火的觀影效果,讓出部分權益份額,才能有更多資金投入下一個項目運作,減輕資金壓力。
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景,還是金融陷阱?
回報率動輒100%以上
“還有一週左右就要停止份額認購了。”11日,自稱是《唐人街探案3》聯合出品方、宣發方的諮詢顧問小馬經理向潛在的“認購者”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唐探》系列電影自推出以來票房不俗,2015年首部的總票房達8.24億元,2018年的《唐探2》票房超過了33.7億元,在內地電影票房總排行榜上位居第七。
小馬説,《唐探3》投資成本為10億元,一共轉讓15%的份額給大眾投資者,電影上映前,認購者都可以參與。
記者拿到的該片收益權轉讓協議明確表明,購入標的為項目收益權,有別於債券投資,無固定回報。認購者享受影片的發行總收入,不排除電影衍生品收入以及授權收入,但主要還是來自票房收入。
根據合同,若投資者認購20萬元,認購份額為0.02%,《唐探3》票房若達到 40 億元,回報率為160%,這樣3到6個月後,記者的收益大約在30萬元;若投資40萬元,份額為0.04%,收益在64萬元;若膽大些,投資200萬元,而票房達到 50 億元,則回報率為200%,淨收益率為100%。
《你好,李煥英》的收益權轉讓類似,只是投資成本為3.8億元,認購一份為7.6萬元,不過甲方為另一家公司,並不是《你好,李煥英》的聯合出品方。
小馬錶示,《你好,李煥英》票房收益算法與《唐探3》一樣,若記者認購兩份的話,票房達到20億元,半年左右,認購者會有近40萬元的收益。
若按照這個邏輯,小馬是不可以向記者做《你好,李煥英》的收益權轉讓,對此,小馬的解釋為,這就像朋友之間幫忙與合作,而收益權轉讓成功的話,只是會獲得很少的報酬,相當於影片的一些宣發費用。
“疫情時期,宣發費用有限,收益權轉讓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影片的宣傳。總體上,我們的收入也不會太高,基本工資加所謂的宣發收入。”小馬説。
是騙局還是潛規則?
小馬還舉了之前銷售影片收益權的投資案例。他向記者表示,自己已工作了三年,近期的《我和我的家鄉》、《送你一朵小紅花》等影片收益權,他都做過。“有個客户有些猶豫,結果《送你一朵小紅花》票房非常好,現在很後悔。”
言外之意,記者應該緊緊抓住春節檔幾部影片的上映機會,賺快錢。
但是,天上會掉餡餅?且不談電影收益權銷售市場混亂,單就聯合出品方有沒有權力銷售影片收益權,就是很大漏洞。
記者從萬達影視瞭解到,上述《唐探3》收益權轉讓的信息是虛假的,認購者需以正規渠道發佈的信息為準,“近期,我們已接到各地公安機關調查需求,已提供了相關資料與信息”。
2018年12月,萬達影視曾發表聲明,表示有不法分子冒用《唐探3》版權/出品方名義對外融資,作為《唐探3》版權實際持有方,萬達影視鄭重澄清從未授權第三方對《唐探3》項目融資,並強調任何第三方都不具備該項目對外引入投資的權力,將保留對冒用版權方名義或利用該項目發佈虛假信息的主體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果是影片的聯合出品方就一定靠譜嗎?“聯合出品方身份也很複雜,有資金注入的,也有合作方,也要看其與主控方合同內容是什麼,是否有委託協議。”一位電影製片人對記者解釋,即便雙方有協議,聯合出品方出售收益權也會出現問題。 據第一財經日報
新聞推薦
海潮電子產品如此發達的今天,電視機早已不是家庭必備之物。可是,我卻從來沒想過要把這台機器搬離我的生活,我根本捨不得失去...